时间:2021/2/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有关儿童白癜风的发病特点的探讨 http://www.txbyjgh.com/xjsb/m/2757.html

唐氏家谱源流考

古之谱牒,均上延至三皇五帝,其实据史料吾等不敢妄测;今我唐族,虽传为尧帝后裔叔虞直系,且也真实资料不多。今列叔虞前代先哲,后裔可了解矣。

1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

伏羲

神农氏炎帝

轩辕氏黄帝

三皇之首:伏羲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相传,他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龙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当地的人为了纪念伏羲的诞生,特将地名改为成纪,因为在古代,人们把十二年作为一纪。据史学家考证,古成纪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汉书》中说道:“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

神农氏炎帝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又说他是中国的太阳神(但炎帝是太阳神这个说法不准确,中国的太阳神是帝俊,他的儿子十金乌也是太阳神,后来被后羿射下9个,就是现在在天上值班的太阳,这个是公认的传说。)还说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他是传说中主掌稼穑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于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人文之祖。

轩辕氏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相传生于姬水,故以姬姓,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称为“黄帝”。传说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根据研究,黄帝是父系氏族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长。他通过战争,使得中原各部落实现了联合,并做了很多好事,因为在古人的口传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显然是前人千古一系愿望的反映。古人把夏、商、周、秦、汉、安息、鲜卑、匈奴、羌、蛮、狄等的始祖都追溯到黄帝,把黄帝看成华夏民族由野蛮过渡到文明的一个象征。

少皞

少皞,即少昊,姓嬴,名挚(也做鸷,是一种鸟)。“三皇五帝”时期的五帝之一,是黄帝族向东迁徙的一个分支。承袭活动在山东鲁西南一带、汶河下游的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太昊。少昊也是一个部落称谓,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东夷的一支。《稽古道统之传》称:“三皇而后少昊,实为五帝之冠”。春秋末期“五行”之说确立之后,以“五行”标“五帝”,以化生天下万物的五行之首的“金”字标其政德,认为少昊“以金德王天下”,故又号“金天氏”。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代。在这一年,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传说他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着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颛顼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父亲叫矮(jiao矮)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滨),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在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享寿百岁。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尧帝

尧帝,姓伊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是帝喾高辛氏的次子,算起来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徙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在公元前年,由于其兄帝挚不贤,他就被诸侯拥立为天子,开始以“唐”为国号。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瞍,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让贤),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任命了许多官职,如: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资料来源:《史记》、《尧典》、《汉书》,唐祖伦编辑)

唐姓源流初探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继承人-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父母-相传尧父为帝,母为陈锋氏女。帝乃黄帝曾孙,在位70年,“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卒后由尧之异母兄挚继位。挚在位9年,为政不善,而禅让于尧。-

文献记载:

1据传说中国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尧出生在顺平县(原完县)的伊祁山,因此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山南有庆都山,传为尧母庆都出生地,庆都逝后葬于望都,望都之名即由登尧山望都山而来。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其它一些古代典籍记载,尧是黄帝的后代,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本名放勋。帝喾去世后,放勋的长兄挚继承其帝位,在放勋十五岁时封为唐侯,他在唐地与百姓同甘共苦,发展农业,妥善处理各类政务,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戴,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领的赞许。可是帝挚却没什么突出的政绩,各部族首领也就亲放勋而疏远挚。帝挚九年,挚亲率官员到唐将帝位禅于放勋,放勋即帝位,帝号尧,因初封于唐,即以唐为朝代号,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号,后人称其为唐尧。唐尧即位后,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政勤慎俭朴,定历法,施德政,抗天灾,建国制,选贤能,政绩卓著。-

唐尧当政初期,天文历法还很不完善,百姓经常耽误农时,因此尧就祖织专门人员总结前人的经验,令羲、和两族掌天文,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来推定时日,测定了四季,又以月亮一周期为一月,太阳一周期为一年,一年定为三百六十六天。这是有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历法,奠定了我国农历的基础;尧当政后生活依然非常俭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织就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愿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由于能及时听到民众的意见,尧对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尧当政时,发生过严重的水灾,洪水把山陵都吞没了,四处泛滥,他让禹治水,疏导九河,战胜了洪水;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尧年老后,为找到继任的贤者,到处寻访,四岳荐舜,谓舜至孝,对迫害他的父亲、继母仍孝顺无二心,与邻里相处和睦。尧以二女妻舜观其内,使九男与处观其外,以考察舜的品行。又"纳于百揆,宾于四门",试验他的才能,最后叫他"入于大麓",让烈风骤雨和虎狼虫蛇考验他的勇气,舜逐一通过了考验,尧放心地把国君之位让给舜,却割舍了不肖之子丹朱,成为历代贤君之美谈。传说尧让位后居养老城(今顺平县阳城)。-

2顺平县是上古帝王尧的故乡,尧因生在伊祁山而姓伊祁,名放勋。早在汉平帝文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就曾将曲逆改为顺平县。县境内,伊祁山。尧母洞。尧帝太子丹朱城。巾帼英雄花木兰祠等遗址和汉孝烈将军碑至今犹存;辽代伍侯塔、不二庵无梁殿、定远禅师宝塔和古中山国长城等古代建筑依然能见。县内道观寺庙多座;九龙山圣母庙、伊祁山太子庵至今香火不断。-

3望都古名庆都,是“三皇五帝”之一尧帝之母庆都的出生地。据史料记载,上古仁君尧帝居住于今顺平县的尧山,尧母陈锋氏庆都居于都山,尧帝常登尧山南望都山,并以母亲之名庆都命名都山一带为庆都邑,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至西汉时期,高祖刘邦巡游至此,以为用圣母庆都命名地名似有不恭之嫌,于是改庆都为望都。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望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尧母陵、尧帝庙、汉孙程墓表现了建筑、壁画艺术的高超与辉煌;广为流传的尧母传说和淳朴的椒乡风情奠定了望都文化的基础;明末清初民间艺人创作的地方戏《新颖调》,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剧种。-

4龙的形成过程就是民族团结统一的过程,这种民族大融合到唐尧时基本完成,确定了龙这一形象。根据《竹书纪年》(躲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到东晋时,在魏安厘王的坟墓中发掘出来的竹简)记载,尧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西南40公里的顺平县境),尧母庆都为陈锋氏部族,生于斗维之野,今保定市西南唐县、望都一带。唐县有庆都山,在县城东七公里,传为尧母居住之地。望都县城内有尧母坟,北关有尧帝庙。庆都出生时常有黄云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龙随之……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即伊祈山)。今伊祈山尧母洞,即尧出生地。这就说明赤龙族当时就栖身生活于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龙与中华民族的血肉关系,也说明了龙的传人在尧时已为世人所共认。-

5值得一提的是,“冀”这个河北省的简称,蕴含和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如前所述,河北省简称“冀”是由古冀州而来。那么,“冀”是什么意思?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尧,诞生于河北省顺平县,后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亦为古冀州之地)。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活动,顺平县、定州市、唐县、望都县、隆尧县的地方志中,都有关于帝尧活动的记载。东汉(公元25至年)时有一部推究事物命名由来的书叫《释名》,它在解释“冀州”这个地名的由来时这样写道:冀州位于北方,这里居住过帝王,这个地方有险有易,纷乱希望得到治理,贫弱希望变得富强,荒歉希望获得丰收。“冀”是个多义字,在汉语里有多种含义,其中有一义是“希望”的意思。在汉语的书面语言中,就有“希冀”、“冀望”、“期冀”这些词。《释名》解释冀州这个名称的含义,就是在“希冀”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这样,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那么,如今简称“冀”的河北省就是寄予希望之地了。

6颛顼时代,太行山一位女子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滴鲜血洒在那块石头上,一会儿,整座山岭全变成了红色。后来人们将这座山岭叫丹岭(顺平县城西10公里伊祁山),文人都将它写成丹陵。那滴鲜血,竟孕育成一个婴儿。婴儿第一声啼哭,正巧来采药的陈锋氏(原居宝鸡,后来主要一支迁移到河南淮阳,次要一支迁移到河北保定)女听到,陈锋氏抱回家中抚养,取名庆都。庆都十三岁时养母陈氏病故,就一人在丹陵山上的小茅屋生活。山下伊祁长孺夫妇可怜她收为义女。帝喾母也姓陈锋氏,命帝喾纳庆都为第三妃,封伊祁长襦为伊祁侯。庆都怀孕后,回娘家于甲申年生下尧。尧从母姓,姓祁(伊祁)。尧年轻时,尧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尧身材高大,面色如蜡,长着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个瞳孔,头发特别长。帝喾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便把尧封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从此尧又被称为“陶唐氏”。唐侯的封地在刘邑,于是尧成为管理强大的刘氏族的首领,而刘氏族以前的首领一方面佩服尧的才干、甘愿让贤,一方面迫于天子帝喾的威严也不得不让贤。尧20岁时,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尧有10子,其中第九子继承源明(监明),号丹朱,继承了陶唐氏族首领职位,继续住在刘邑。-

尧当上天子后,为便于统治天下,统治也为了首都免受洪水威胁,将首都从帝丘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所以平阳留下了很多尧的遗址。尧的封地刘邑的人仍然大部分居住在原地,没有跟随尧到首都去当官。尧命令臣子羲氏、和氏制定历法,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恭敬的迎接日出,并详细安排春季的耕作。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详细安排夏季的农活儿。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阳落下,有步骤的安排秋天的收获。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

后来,尧老了,认为儿子丹朱的德行,做刘邑陶唐氏族首领还可以,但做天子就不够了。出身炎帝四岳的大臣向他推荐了鲧。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共工为九州姜戎的共主,发展于今豫东北及冀南地,曾与颛顼争帝。共工女嫁与颛顼儿子骆明(黄帝系),生鲧(姓姒),鲧被封汶山石纽(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修己为妻,生下禹。鲧后来东迁,返回中原,被尧封于崇(嵩山)。后鲧因治水失败丧失了继承天子的资格。-

7保定市历史悠久,从徐水县南庄头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证明,远在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年以前,在唐河流域尧被封为唐侯,并禅让于虞舜-。

唐氏家谱源流考

古之谱牒,均上延至三皇五帝,其实据史料吾等不敢妄测;今我唐族,虽传为尧帝后裔叔虞直系,且也真实资料不多。今列叔虞前代先哲,后裔可了解矣。

帝尧出世:

传说上古帝喾的第三个妻子名叫庆都,她是伊耆侯的闺女。庆都成婚以后仍留住娘家,这年春正月末,伊耆侯老两口带着庆都,坐上小船游览观光。于三河之上,正午时分,忽然刮起一阵狂风,迎面天上卷来一朵红云,在小船上形成扶摇直上的龙卷风,仿佛这旋风里有一条赤龙在飞舞。老两口惊恐万状,可看女儿庆都却若无其事的样儿,还冲着那条赤龙笑呢。傍晚时,风住云散,赤龙也不见了。第二天搭船返回途中,又刮起大风,卷来红云又出现了那条赤龙,不过形体小了些,长约一丈左右。因为它并未肆虐加害于人,老两口也就不怎么害怕了。

晚上,老两口睡了,可庆都却睡不着。她闭着双眼还不由得抿上嘴发笑。朦胧中阴风四合,赤龙扑上她身,她迷糊了。醒来时身上还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张沾满涎水沫的画儿,上面画着一个红色的人像,脸形上锐下丰满,八采眉,长头发,上书:亦受天佑。她将这图画藏了起来,从此以后,庆都就怀孕了。她住在丹陵,过了十四个月,生卜一个儿子。庆都拿出赤龙留下的图文一看,儿子生得和图上画的人一模一样。帝喾闻报庆都为他生了儿子,本该高兴,岂料他的母亲恰在这个儿子降生的时候去世了。帝喾是个孝子,为母亲的去世哭得成了泪人儿,哪里还会有高兴的心情呢。他为母亲一连服孝三年,也顾不下庆都和儿子的事。庆都带着儿子住在娘家,直把儿子抚养到十岁,才让他回到父亲的身边。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帝尧。所以帝尧小时先随外祖父家的姓为伊祁(耆)氏,后又称陶唐氏。

帝尧访贤:

史载尧之功臣九人,或说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战国时庄周曾说:尧治理天下万民,使海内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参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怅然若失,好像丢了天下。这四位有道名士为方回、善卷、披衣、许由。善卷重义轻利,不贪富贵,是有名的贤人;尧自觉德行达智不如善卷,认识到对于贤德的人,不能自骄自傲,必须谦恭好礼,以平民对待长者、学生对待老师的礼节去拜访他,让善卷居主位,尧站在下边,面向北施礼求教。尧曾想以天下让善卷,他回答说:“我生于宇宙之中,冬穿皮衣夏穿葛布,春种秋收,有劳有逸,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心满意足,我要天下干什么!可悲啊!你太不了解我了。”善卷因此离开北方,到南方今江苏宜兴县的一溶洞中隐居,如今善卷洞的说明词中还指明他是从今天的山西这个地方去的。-

庄周曾说:“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日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日披衣。”披衣即蒲衣,亦写作蒲伊,以其衣蒲故名。他居住于蒲谷山,尧亲往拜访,拜之为老师。今蒲县太林乡有蒲伊村,传为蒲衣隐居之处,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尧与蒲伊谈论大道的地方,后称讲道台。还有帝尧休息过的地方,后称税驾坡。蒲伊,人称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国后称蒲子国,后来这里称蒲子县,今称蒲县。清人留诗中有“蒲谷贤人怀宝去,平阳圣帝策辇来”的诗句,即指帝尧访蒲衣子的故事。

《庄子》中记述,尧问许由:“啮缺可以做天子吗?我想让王倪邀请他。”许由说:“不好啊!那对天下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啮缺的为人,聪明机智,反应敏捷,天分过人,而你要因他这些人事上的长处让他接受实行天然之治的使命,那就错了。他明于禁止过失,却不知过失产生的原因。让他做天子吗?他就要崇尚智慧而抛弃天然;他就要以己意为标准去分别事物,就要像火烧火燎一样地去求知;就要埋头于事物之中,处处干涉事物,就要忙忙碌碌应接四方,想方设法满足事物的要求;就要千方百计去改变万物,弄得它们不能安宁。怎么能够让他做天子呢?虽然他的行为可以为一般人所效法,但他仅能做个诸侯国的君主,而不可以做天子。治理,是产生动乱的由头,是臣子的灾难,是君主的祸害。”许由对他的老师是了解得很透彻的,经过许由的劝阻,尧也就自然说这回事了。

帝尧访贤,古籍中记载最多的首推访许由的故事。许由一字巢父,为当时的名士。他崇尚自然无为,不贪求名利富贵,坚持自食其力,生活简朴,无求于世。他得知帝尧要来访他,便躲走了。恰巧啮缺碰到他,问他要到哪里去?他说:“为逃避帝尧”。啮缺又问:“为什么呢?”许由说:“尧这个人啊,轰轰烈烈实行仁义,我怕他要被天下人耻笑,后世会有人吃人的事发生。老百姓吗,不难笼络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和你亲近;给他们利益,他们就会为你所招徕;表扬他们,他们就会勤奋。作他们厌恶的事,他们就要逃散。爱护百姓,使百姓得利是出于仁义,那真诚实行仁义的事,借仁义取利的多。这样仁义的行为,不仅不能真正实行,而且还会成为虚伪的工具。这种想用一个人的决断来使天下获利的事,不过是一刀切罢了。尧只知道贤人可以利天下,而不知贤人的害天下。只有那不重用贤人的人,才知道这个道理。”过了一段时间,帝尧去拜访许由,朝拜许由于沛泽之中。尧对许由说:“太阳出来了,火把还不熄灭,在光照宇宙的太阳光下要它放光,不是多余的吗?大雨下过了,还去浇园,不是徒劳吗?-

作为天子,我很惭愧,占着帝位很不适宜,请允许我将天下嘱托于先生,天下必然太平。”许由对帝尧说:“你治理天下,已经升平日久,既然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还要让我代替你去作一个现成的天子,我为了名吗?名,是实的从属物,我对那个虚名不感兴趣。鹪鹩即使在深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上一枝就够了;鼹鼠就是跑到黄河里去喝水,也不过喝满肚子就足了。你就回去吧!天子于我没有什么用处。厨子就是?不做供品,祭祀也不会去代替烹调的。”许由于是到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田而食,非常快活,终身不贪求帝位。传说,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以为耻辱不堪入耳,到河里去洗耳朵,后有洗耳河之名。有人牵牛去河里饮水,碰见许由洗耳,问明原因之后,便说:“你洗了耳朵把这里的水弄脏了,我不想让我的牛喝这污水。”就牵着牛到河的上游去饮水。-

帝尧曾去拜访一个名叫子州支父的人,请教过后觉得此人可以托天下,要以天下让子州支父。子州支父答道:“将天下让给我倒可以,只是不巧,我现在正患有幽忧之病,正准备好好治一治,不能够接受。”帝尧也不好勉强,但十分敬重其为人。

武功的传说:

在诸子书中,还有关于帝尧武功的传说,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备,方见得尧之所以为古昔圣王。《吕氏春秋·召类篇》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曾讨伐过南方的帮族,并亲自出征作战。《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派后羿将那些野兽杀死,并射落九日。据说人们对尧为民除害的举措十分感激,所以拥戴他为天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话,不过其中称颂尧“兴利除害,伐乱禁暴”的意思,确实是推崇帝尧安邦治国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

尧庙历史沿革:

临汾史称平阳,帝尧建都于此。后人建庙祭祀,在今天临汾市城南留有一群宏伟的古建筑,即众所仰慕的古帝尧庙。尧庙是历朝历代祭祀帝尧、帝舜和帝禹的场所,明代称三圣庙,其殿宇广大,金碧辉煌。

帝尧是三皇五帝之一。孔子定《尚书》从唐虞开始。司马迁以帝尧以后的历史为信使。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由此可见,华夏文明肇始于帝尧时代是有史可查的。平阳地处黄土高原南端的汾水下游,属于古冀州的腹地。陶唐氏部落最先在这里发达起来,从而使这里成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祖根。帝尧以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和文明始祖受到炎黄子孙的爱戴和崇拜。先秦到秦汉,史书上没有建庙祭祀帝尧的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曾经建议三公议“汉当效尧”一事,因大臣杜林上疏“汉起不因缘尧”而作罢。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遣使祭帝尧于济阴成阳灵台,由此可以知道当时未建庙。魏晋时虽建庙祭祀,然而未确定常祀之地。北魏泰常七年(年),明元帝架桥山,派遣有司祭祀黄帝、唐尧庙。神麚元年(年),太武帝驾幸广宁,以太牢祭祀黄帝、尧、舜、禹。直到北魏,孝文帝诏令说:“尧树则天之功,兴巍巍之治,可祀于平阳。”同时确定祀舜于广宁,祀禹于安邑,祀文王于洛阳。元代翰林直学士王磐曾指出:“谨按祀典,诸前代帝王,三年一祭,其时以春之仲月,其地以当时所居国邑。祭祀伏羲于陈……唐尧于平阳府。”

平阳尧庙,晋代已有,原先建于汾河西岸,西晋惠帝元康年间迁徙到汾河东岸,当时建于平阳府城西南。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年),迁移到平阳府城南五里许,即今天的尧庙址。另外根据《水经注》中说:“平水北侧有尧庙,庙前有碑。”由此可见,北魏时期汾河西边平阳故城之尧庙仍在。郦道元在注文中引《魏土地记》中的记载说:“平阳故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台,台上有神尧屋碑。”神尧台和神尧屋碑在今尧庙乡伊村,当在平阳新城西南十里。由此可见,碑文中关于晋元康中迁徙到汾水东的说法,未必确实,很可能是平阳故城从刘渊汉国之末毁于战火之后,庙随城衰。北魏筑白马城,平阳郡治移于汾河东岸,郡城官员百姓祭祀帝尧时,或许嫌其路途遥远不愿再去汾西的尧庙,而去距城较近的帝尧故里—伊村行祭,因此有迁徙尧庙于汾水东原上的说法。

唐朝特别重视建庙祭祀圣王和已故功臣。高宗显庆三年(年),重建尧庙于今址,使之更加宏伟壮观。占地面积亩,楹室有间。其殿叫“文思殿”,宫曰“光宅之宫”,门称“宾穆之门”。殿左有老君洞,右有玉皇阁,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尧庙的主体建筑是文思殿,殿内所祀奉者只帝尧,并无尧、舜、禹三圣同堂异室之说。这种说法一直沿袭到明代前期,并没有多大变化。

唐宋时期,尧庙香火绵绵,殿宇宏大,只是修葺补缺,没有多大的改动。到元朝前至远年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历时4年,“耽耽翼翼,俨然帝王之居”。元政府并“赐白金二百两,良田十五顷,为赡宫香火费”。然而不幸的是宫成不久,即遭元成宗大德七年(年)的地震之灾。泰定元年(年)又一次重建。延至明朝正统十年(年),因“殿毁于地震”,朝廷“遂发公帑余资,银二百两,麦千二百石”,又适逢“大风拔襄陵县树,得合抱木百余株”,于是又扩建了尧殿。其殿面阔9间,高6丈有奇。殿四旁环以廊庑,奠定了广运殿的规制。明朝正德九年(年)增修尧庙,“拓其土地,增其殿宇,翼以两庑,僚以周垣”。原先将舜、禹之祠置于尧殿之后配享。山西监察御史周伦等,认为不合祀典经义,将老君洞改为舜庙,德盛洞改为禹庙,玉皇阁改为执中阁。舜庙右为丹朱祠,禹庙左为皇英祠。榜书三殿:尧曰“放勋”,舜曰“重华”,禹曰“文命”。三殿之后各有寝宫,三点之前各树匾额,尧曰“俊德协和”,舜曰“玄德”,禹曰“袛德”,由此三殿巍然,金碧辉映。由棂星门后,并列三门,东为三圣考庙,庙后为居守者营屋若干,并建有祭祀用的神厨、神库;西边是商汤庙。竣工之后,刻石记事,碑阴还刻画着《增修尧舜禹庙图》,以俟后人维修时参照。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年)因“万历甲午滥炎妄起,阁炀而为烟”,重修了光天阁。至明末清初百余年间称尧、舜、禹庙,或三圣庙。其建筑由于历代重修,唐宋风格未存,突出显示了明代的建筑风格。由于建筑物的宏伟,雕塑绘画十分精美,尧庙一直是平阳名胜之一,凡至平阳者,无不到尧庙一游。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年),平阳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房屋倒塌,“堞垣俱坏”,尧庙三圣殿阁毁坏无存。康熙四十二年(年),康熙皇帝玄烨西巡,驻跸平阳,蠲免钱粮,振灾济困,并拨款重修尧庙,玄烨认为,汤王非禅让而王,不宜与尧、舜、禹三圣并祀,于是在原汤王庙基址上建筑了万寿行宫。由于工程浩大,精构彩饰,至康熙四十八年(年)方全部竣工。康熙皇帝玄烨御笔题写各殿门匾,尧殿曰“光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万世永赖”。殿内两厢,一边为崇文会馆,一边为培英义庄,每年收学租若干,以资香火。每逢乡试、会试,众生员学士,皆聚集于此,成为清代平阳读书人踏上官僚阶梯的必经之地。

据碑文记载,道光十三年(年),尧庙又重修过一次。到咸丰三年(年)秋,平阳太守何维墀,闻讯太平天国北伐军由曲沃北上,为防御太平军攻城,实行坚壁清野,派兵火烧城南驿站。大火蔓延殃及尧庙,即如光绪十九年(年)《重修尧庙碑》所记:“不意咸丰癸丑,突遭兵燹,殿宇庑舍一炬灰尘……仅存光天阁,舜寝宫数椽而已。”光绪十七年(年)初夏动工修复,“重建四大殿、寝宫,兼修光天阁、獬羊、蓂荚、八卦井各亭,东西朝房、官厅、牌楼、山门等处,均属金碧辉煌,焕然一新”。

年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离京避难。在前往西安途径临汾时,曾驻万寿宫一宿。年2月25日,日军侵占临汾,万寿宫毁于日军之手。日军投降后,晋军梁培璜部接管临汾,为了备战到处拆房毁庙。晋军开进舜宫,用粗绳拴在殿柱上开动汽车硬拉,致使殿塌宫毁,一片瓦砾。经过地方绅民上告,王靖国等虚意追查,处分了个别属员了事。禹宫也毁于这一时期,只留下一个高高的台基,长满荒草。解放前夕,尧庙已破烂不堪,仅存主宫门、光天阁、广运殿和帝尧寝宫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尧庙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和维修,并于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国家拨专款对广运殿进行了大落架重修,恢复了明代的规制。不幸的是年4月4日犯罪分子纵火焚毁了广运殿。案发后炎黄子孙无不义愤填膺,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纷纷报道予以谴责。全国人大代表卢金城等二十余名社会各界代表发出义修尧庙的倡议,海内外尧舜后人,慷慨解囊,中共临汾市委、市人民政府迅速成立了修复尧庙委员会,负责修复工作。年10月31日,修复广运殿工程开工,翌年6月12日,按照明清风格重建尧、舜、禹三门工程同日动工,落架修复帝尧寝宫工程也于斯日开工。经过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于该年10月份,尧庙尧、舜、禹三宫门、仪门、广运殿和寝宫修复工程告竣。修复资金余万元,来自海内外炎黄子孙捐赠,当地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付了一部分。

随着尧庙的修复和宣传,尧庙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年,世界各国均成立了纪念委员会,中国纪念年委员会,将华表选定为代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的特别纪念品。该委员会将号中华世纪华表赠送给华表故里尧都。当年临汾市更名为尧都区。翌年尧都区政府决定,依托尧宫,向外拓展,规划建设尧庙文化游览区。同年5月动工,10月竣工,首期建成了10万平方米的尧都广场。广场以尧都大道为东西轴线,分南北两个景区。北部为观光游览区,由两部分组成。东端为宫前广场,以尧庙主宫门为轴线,东西两侧设置象征日月星辰的石雕和帝尧创二十四节气汉白玉纪念石刻。西端华表广场,由中国第一华表、全国最大中国地形微缩景观和全国首座千家姓纪念壁组成。南部为文化商务区,由两部分组成,东端为观礼广场,可供大型公共活动,观礼台与尧庙相望,仿天安门建筑。西端为商务广场,中心展厅仿北京天坛建造,周边为仿古商务设施,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型文化博物市场。

年尧都区人民政府对尧庙宫进行了大规模重建。5月4日重建舜殿、禹殿工程动工,同时开始了舜、禹塑像工程,5月19日落架重建五凤楼工程开工,依照明清规制,精心组织,精心施工;新建米长的尧典壁及壁廊;新铺中轴线青石镌刻龙凤甬道,宫内三条道路和殿前广场均高标准、高质量铺墁青石,达0平方米;经请示山西省文物局批准,将尧井亭改造恢复了元代井台形制;为增加庙内根祖文化品位,在主宫道两侧设置26件陶寺文化遗址出土器物仿制石雕。整个重建工程用了短短5个月时间完工。当年对整个庙内进行了全面绿化,以松柏常青树为主,庙区内松柏苍苍,气氛肃穆。年底更换了广运殿帝尧及四大臣的塑像,代之的是高大巍峨的巨型铜像。

尧都区人民政府编制完成了《尧庙旅游经济区总体规则》,提出以尧庙为依托,华门为中心,以四纵四横的景区道路为框架,逐步建成北起秦蜀路和平阳汾河大桥,与滨河路相接,南至尧庙村南,西起汾河东岸,东到飞机场的旅游区。

尧庙的修复和旅游区的建设,一者恢复了明清三圣庙的形制,二者使华夏子孙参拜尧、舜、禹三圣,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胜地更完美,更具凝聚力。

唐叔虞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继位,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旦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继位。燮继位后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

家世背景: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弟;母亲王后邑姜,是齐国开国君主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女儿。

受封唐地:周武王十一年(前年),叔虞的父亲周武王灭亡商朝,建立周朝政权。周武王十四年(前年),周武王去世,叔虞的哥哥周成王继位。周成王继位时年幼,所以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摄政。周成王八年(前年),周朝诸侯国唐国(唐国地处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有一百里)发生叛乱,威胁周王室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同年十月,周成王派周公旦率军平息唐国叛乱,将唐国百姓迁到杜地,并将周王室子孙迁到唐地。周成王十年(前年),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叔虞于是成为唐国国君,因此故称唐叔虞。

去世子继: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亦称姬燮父)继位。姬燮继位后,因迁居到晋水之傍,故将国号改称“晋”,是为晋侯燮。

主要成就:当时,由于唐国地处夏人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加上叛乱刚刚平息,局势动荡不定,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叔虞受封治唐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推行政策一年后,即见成效。农业、牧业都得到显著发展,政绩斐然可观。叔虞治唐之所以成功并且久远,关键在于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正确方针,大量历史证明,这一方针成为晋国的传统国策,并对后来晋及韩、赵、魏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三晋文化体系中尚公、尚法、尚贤的特色。

唐叔虞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创世人,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取名为虞:当初,周武王与叔虞的母亲邑姜交合时(《左传》作怀孕时),梦见天帝对周武王说(《左传》则记载是天帝对邑姜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并为你的儿子取名为虞,我准备将唐地赐给他。”等邑姜生下叔虞时,叔虞的手掌心上有个像“虞”字纹路,因此周武王就给他取名字为虞。后来叔虞果然受封唐地。

嘉禾献王:周成王十一年(前年),当时上天降下福瑞,叔虞得到嘉禾,嘉禾异茎同穗,于是献给周成王。周成王命叔虞将嘉禾送往东土馈赠周公旦,写作《馈禾》。周公旦接受赐禾后,赞美周成王之命,写作《嘉禾》。

父母:父亲周武王姬发。母后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兄弟:周成王姬诵,唐叔虞同母兄。邘叔,邘国始封君主。应侯,应国始封君主。韩侯,韩国始封君主。姐妹:太姬,周武王长女,陈国君主陈胡公之妻。儿子:晋侯燮,谥号不详,名燮(一作燮父)。贾共公,名公明,叔虞少子,贾国始封君。孙子:晋武侯,名宁族,晋侯燮之子。贾宣公,名梁,贾共公之子。

桐叶封弟:关于叔虞封唐的问题,历代文人、学者已有不少考辨文字。“桐叶封弟”一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重言》。当时唐国发生内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率军消灭唐国。有一天,周成王与叔虞闲居时,摘下一片梧桐叶子削成圭玉的形状,交给叔虞说:“我拿这个分封给你。”叔虞很高兴,把此事告诉周公旦。周公旦向周成王请示说:“天子您分封叔虞吧?”周成王说。“我是跟叔虞开玩笑呢。”周公旦回答说:“我听说过,天子没有开玩笑的话。天子一说话,史官就记下来,乐人就吟诵,士人就颂扬。”周成王于是将叔虞封在唐地(叔虞之子燮(燮父)继位后,改国号为“晋”)。(而《史记·晋世家》则记载,周成王跟叔虞开玩笑,以梧桐叶削成圭玉形状交给叔虞,说将此封给你。当时一个叫佚的史官请求周成王选择一个好日子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只不过跟他开个玩笑而已。”史佚说:“天子说话不能开玩笑。只要发话,史官就要记载下来,用礼仪完成它,奏乐章歌唱它。”,周成王便将唐地封给叔虞。)《史记·晋世家》与《吕氏春秋·重言》所记载叔虞母亲因梦得子与桐叶封弟的故事,以解梦之说与儿童之戏解释周初分封之事,显系小说家之言。后人对此二事有过考证,说“虞”字古文作“从从”,文在其手掌中,可能纹路与之相似,所以有可能如司马迁所记。而桐叶封弟则颇多争议,较具说服力的是张颔从古文字角度所作的解释,他认为金文中的“桐”字与“唐”字字形相近,剪桐之说可能是翦唐之误。若依此说,周成王在翦除旧唐国之后,将其弟叔虞分封于此,倒是合乎情理。

唐地所在:关于叔虞所封的唐地究竟在何地,历来都有争议。商周之际,以唐命名的地方不止一处,但史家较一致的意见是在今山西境内,但究竟是在太原一带还是在晋南的翼城、绛县一带却争论上千年。唐叔虞,《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杜预认为大夏在今太原市。服虔则认为大夏在汾浍之间,即今山西翼城、隰县、吉县一带。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说唐叔封于翼,即今翼城县。近人杨伯峻认为:“唐叔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今之太原市。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又五世至穆侯,复迁于绛,绛即翼”。《史记正义》两处引《括地志》,其一说为“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另一说为“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如果所引资料无误,这个以唐命名的地方在山西就有两处,一在太原,一在晋南翼城一带。

后世纪念: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之前,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晋祠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之久,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形成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祠内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余座,其中,宋代建造的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建造的献殿,被文化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唐叔虞祠是晋祠主要建筑之一,坐北朝南,整体建筑由山门、享堂、东西厢房及大殿组成。现存建筑为宋元之际所建,虽经元、明、清及现代多次修缮,但大殿主体仍保持元代风格,里面有明塑唐叔虞像。大殿前廊两侧各立大碑一通,分别是元至元四年(年)所刻的《汾东王庙记》碑,和清乾隆三十七年(年)刻的《重修唐叔虞祠记》碑。

后裔姓氏:唐叔虞的后裔姓氏,主要有唐姓、晋姓、杨姓、韩姓、何姓、温姓、贾姓、简姓、曲姓、解姓、侯姓、栾姓、席姓、先姓、谷姓、冀姓、步姓、籍姓、阎姓等。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